在我们老家鲁西南一带有一句俗语“老娘门上免三辈”,意思就是说,回到了自己母亲的娘家要低调,要弯下身子努力做一个小学生,见了认识的,不认识的都要笑脸相迎,以晚辈自居。</p>
这一次,祝坤回到马庙乡担任一把手,并没有衣锦回乡的荣光,而是像是回到舅舅家求助的晚辈,真心实意想在老娘家门口做点实事,给舅舅家的晚辈们留下几十年的好口碑。祝坤书记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这一次来到马庙乡,就是想在马庙乡推广种植马坡金谷,提高金谷的产量,让马坡金谷能给马庙乡所有的人都能带来实实在在看得见摸得着的利益。让马庙乡的所有老百姓,所有家庭都能因为金谷增加收益,带来实惠。</p>
来到马庙乡已经四、五个月了,祝坤基本上就没有回过家,要么在马庙乡间小路,要么就去山城农大。这几个月,在家里吃的饭没有在农村地里啃馒头吃泡面的时候多;和老婆在一起的时间没有和农大研究生一起的时间多;眼看秋风渐起,树叶变黄,马坡金谷到了收获的秋季。</p>
八月底九月初,雨水较多,温差渐大,马海波地里的清香味却一天比一天浓。40岁的马海波种了10余年的谷子,合上眼睛撅鼻子一闻,他就知道谷子熟了几成。</p>
8月底的一个中午时分,刚刚过了七夕“乞巧节“,下过了一场小雨,天上的阳光渐烈,在马庙乡大程楼村的谷地里,金黄的谷穗都羞答答地低下了头,路边几位从附近渔城赶来的准备收割谷子的农民似乎也嗅到了谷米的香气,齐刷刷地等着开镰。“离远了搭眼一瞧,满地里只见叶子不见谷子,说明谷穗长得壮实,都沉下去了;要是满地里谷穗翘着尾巴露着头,说明这地谷子长得不好。” 马海波是马庙乡马庙村村民,为了响应乡里的号召,种出口感最好的谷米,他在今年种了10亩地的谷子,都是乡里提供的种子,更是严格按照农大的几位年轻专家提供的详细“食谱”对地里的谷子进行悉心照料,种子需要多少,什么时候浇水,什么时候施肥,用多少肥料,用什么配方的肥料,怎么用,都有专门的技术指导。</p>
马海波种的谷子叫“马庙金谷”,是缗城县马庙乡的传统特产,据说早在清朝康熙年间就被封为贡米。《缗城县志》记载,马庙金谷又名“齐头占”,粒小饱满,色泽金黄,性粘味香,仅产于缗城县马庙乡的马坡周边,被称为中国四大名米之首。今年,当地“马庙金谷”种植面积约有数百亩,比往年差不多扩大了五倍左右。“马坡周边有稀少的褐土化潮土,属于弱碱性土壤,而且本地日照充足,夏秋多雨,形成了金谷米色泽金黄、质粘味香的特点。”原马庙乡农技站长介绍说。古时马坡的范围大体就在大程楼村、马庙村附近。</p>
马海波打小就爱喝小米粥,而喝了半辈子小米粥的他觉得大程楼村那几十亩地种出的小米味口最地道。“这里种出来的小米熬成汤,最少能挑出三层米油皮,要是老品种‘清杆’,能挑七层皮。”马海波说。因为口感好,附近的谷子根本不愁卖,“这里一斤谷子打出七两小米,能卖到八九块钱一斤”。</p>
眼看谷穗一天比一天低,马海波知道谷子马上要熟了。“前天已经割了其他地块的谷子,等下完这茬雨,只要老天爷敢给一两天笑脸,我立马把这十亩地的谷子收了。”为准确掐算谷子收获时间,马海波恨不得分分钟都关注收听广播和电视上的天气预报。七夕前后是牛郎织女相聚的日子,老天爷可怜这对苦命的夫妻,一年也只能相聚一次,就会这些日子里下雨可怜他们。七八月份,这几天遍及鲁西南大部的降雨是躲不过去了,只能盼着老天爷尽快赏脸,早早晴开天。</p>
除了关注天气,马海波也没闲着,一边利用特意种在地里的高粱赶鸟,一边掐着谷穗周围的牛尾巴草。“牛尾巴草太多,轧出来的小米硌牙。”马海波说。因为马庙镇谷子种植面积大,平时不怕鸟来吃,但收获时期必须驱赶,“收谷子时来的是鸟群”。</p>
“谷子的产量并不高,但价格一直不错,有些人为了多挣钱选种不少高产品种,可口感不好。”马庙乡田楼村村民田元涛也积极响应乡里的号召种了4亩谷子,他的地和马海波的地仅有一路之隔。两人都是一起听专家讲授种植技巧,奔着小米品质而来的俩人自然多了不少共同话题,一来二去成了互授经验的“米友”。</p>
傍晚时分,微风袭来,连绵数百亩的谷地金波荡漾,燕雀翻飞;举目远眺,晚霞相映,好似天河落地。马海波使劲搓了搓手里的谷穗,籽粒蹦飞,手留余香,看来庄稼熟了,真的该收了。</p>
这些来自渔城的农民就是来专门收谷子的,一早就来到地里,根据主人的要求,把地里的谷子收割下来,捆绑起来,放在地头,按亩收费用,当场清点费用,然后就一家家的去收割,晚上就回家休息,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p>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
CFF中文网【cffzw.com】第一时间更新《狄方天元的新书》最新章节。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