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FF中文网

第41章 简单的对错

苏子瞻一行人行至开封城外,发现来接应的人除了赵仲针外,还多了一个未曾报备过的王介甫。 除了南岭温外,张可秀、赵仲明、苏子瞻三人都对王介甫态度模棱两可。 在张可秀这边,其实与王介甫并没有什么往来,她之所以如此,完全是以貌取人。 王介甫不修边幅的模样,不符合她审美观,加上说话时,总是一副傲视别人的眼神,让她觉得此人骨子里绝对的藐视女性。 苏子瞻这边,除了之前受他父亲的影响外,更是因为他不喜欢王介甫对待学问的态度。 这人在解释儒学经典书籍时,常附会自己的意思,引得有些阿谀奉承的人把他比作'孔子',这让苏子瞻觉得是荒天下之大谬。 当然王介甫本人倒表示过绝不敢当,细想一下,这事也不能怪他,毕竟也有人把苏子瞻比作'李白'在世。 赵仲明对王介甫的不满的理由更主观,便是来源于哥哥赵仲针之前的'误导'。 几年前,两人曾经有过一段对话: 那天, 赵仲针是一脸怒气的回府,见状,仲明赶紧去劝慰哥哥。 赵仲针在调整好状态后说: “王介甫,对爹爹性格不太满意,反对皇帝立其为太子!” 赵仲明不解的问:“父王博闻强识,又宅心仁厚,何来不满一说?” 赵仲针无奈的说:“王介甫说父王惧内,若立为太子,以后恐是二人临朝!” 赵仲明不满的说:“本来父王就是暂代一下位置,皇帝后宫嫔妃中多有孕者,何必如此当真,而且这是陛下的家事,他管的太宽了” 从此,赵仲明便也开始不待见王介甫,后来虽然得知,此人在地方上颇有政绩,还是不能打消他心中的不满。 见三人都刻意沉默,为了缓解气氛的尴尬,牵头人赵仲针只得出面解围,他说: “翰林大人一心为国,有时候的确显得不近人情,却是真正的国之柱臣,大家不要误会他了!” 一句国之柱臣,算是让三人态度稍微缓和下来,毕竟,赵仲针本就是人中龙凤,很少会如此肯定一个人。 几人一起登上了官船,他们将沿着汴河进京,赵仲针如此安排,也是因为船上私密性很好,方便大家之间的交流。 与众人对话时,王介甫始终有所保留,直到与南陵温私下交流时,才表露心迹,他说: “苏子瞻,头脑还太简单,应付不了朝廷那帮人,你得给他找另外的出路!” 南陵温回答:“王大人,这事件竟然如此严重了吗?” 王介甫点点头,他说:“苏子瞻自认是大才,一副'天子呼来不上船'的模样,真的到了政斗漩涡里,很容易被人抓到把柄,吃得'骨头'不剩!” 南陵温说:“我愿意称呼王大人为老师,只是不明,竟然有意提醒,为何还要借我之口?” 王介甫说:“我平日里不会有那么多顾忌,只是事关重大,担心自己直说后,会适当其反,逼着苏子瞻毅然决然的走上对抗之路!” 南陵温听到'毅然决然'四个字后,也不由的一笑,看到任谁都明白了苏大哥的性格,如此的确很容易抓住他的漏洞。 南陵温回应说:“的确如此,回京之前,我们便认为苏大哥最容易被人攻击,只是还有侥幸,认为应该会被赏赐!” 王介甫叹了一口气,他说:“这事不怪你们,只是恰逢权利的更迭。 于我而言,为了社稷的安稳,上策是能让韩稚圭登上同平章事之位,中策是贾昌朝上位,其余便是下策!” 四位宰执中,最器重王介甫的是欧阳永叔, 想到他一开始就把欧阳永叔和'其余'放在下策,南陵温不由的一阵坏笑。 南陵温混迹朝廷的经验尚浅,面对王介甫的谋全局之策,他也提出了自己的疑问: “其实,皇帝应该早已经想好了人选,大臣们还在背后如此算计,真的有用吗?” 王介甫说:“如果能不断的拿出黑料,任圣上如何欣赏某人,为了彰显公平,也只能忍痛割爱。 当然要是本人没有错误的话,就改而攻击他亲人、门生,举荐的官员等等!” 南陵温这才恍然大悟的说:“张可秀之前说都是我的错,我还不信,现在明白了,在朝廷的几月,我只是去注意官员人品和社稷安稳,却忽略了士大夫们本身的利益诉求!” 王介甫说:“不怪你,宰执的三年任期是惯例,并没有写成文字,加上前几年,圣上频繁的换相,后进者很难注意到这点!” 南陵温说:“老师前来,肯定是有补救之法,我愿洗耳恭听,苏子瞻也由我去说服!” 王介甫说:“尽力一试,不过我的提醒你一下,张可秀是曹皇后的人,平日里多有怪癖行为和匪夷所思的言论,切记不要被她影响了!” 南陵温赶忙点头表示会考虑一下王介甫的意见。 但他内心也开始觉得王大人应该是个直男,跟他做事就好,做朋友之类的的确太累…… 苏子瞻回京的当天,便被告知要参加第二天的早朝,而且次日刚到破晓时分,便有官差持刀在门口等候。 如此郑重其事,让自感已有万全准备的苏子瞻,心中也不免泛点不安。 朝会上,只等大臣们都商议好国策后,台谏们便开始站出对苏子瞻发难。 出乎南陵温的意料,谏官们闭口不谈前段时间京城中的风言风语,而是拿出了苏子瞻最新的作品集,宣读几首诗词后,指责里面有暗讽时政和对圣上不尊的内容。 苏子瞻这边也是被打了个措手不及,他知道都是自己心高气傲口无遮拦的锅,但心里十分纳闷: 此集才面世半月,尚未有公开发行,知道的人并不多,如何跑到谏官手里。 苏子瞻想表示这些作品都只是初稿,于是说: “启禀陛下,臣未有公开发表过作品集,而且既然是文学创作,总有夸张和比喻手法,不能如此较真的!最终刊发时,会做一定的调整!” 台谏是有备而来,他们无视苏子瞻的辩解,将已经摘取出来的句子,一一与朝廷发出的号令对应: 苏子瞻吐槽过盐法、水利法和升迁法、以及对辽和西夏的委屈求全政策。 待台谏们给众人传阅完毕后,便有官员自发站出,向苏子瞻提问: “通判,诗词的内容上可有一字的增减,你真是个如此愤世嫉俗的人吗?” 苏子瞻生平是第一次受如此的委屈,他已开始有些慌乱,只得糊里糊涂的回答: “我当初确有嘲讽时政的想法,但更多是想改民生!” 此话一出,被言官们待个正着,他们故意只重复“嘲讽时政”四个字,让皇帝都开始略有愠色。 为了不让苏子瞻被谏官带偏思路,南陵温也顾不上礼节,故意一个大声的咳嗽,加上大幅度的摆手,引起了对面欧阳永叔的注意。 欧阳永叔立马反应过来,他赶紧抢答: “陛下,本朝的规矩是不能引言获罪,就算苏子瞻确有不对,也不能摆在朝会上议论!” 一位谏官反驳说:“奈何苏通判已经把作品集赠予辽人,已不是个人行为了,倒像是通敌前的投诚!” 皇帝知晓赠予的是辽国公主,本着“家丑不可外扬”的心理,他肯定是生气于苏子瞻的自曝行为。 不过害怕于自己表态后,苏子瞻会被群起攻之,皇帝还是只能装出一副不以为然的模样。 他对谏官说:“朕也常常借诗词咏事,士大夫们关心国事,各抒己见,是值得鼓励的!” 这时,大理寺卿许遵出列说话: “陛下,苏子瞻年少成名,文采飞扬,但难免轻狂,他私下给辽人送作品暂不表,还和同昌公主有一段类似订婚的经历,臣虽然信任其人品,但不知天下百姓会如何去想?” 皇帝有点耳闻,但只当市井人员的闲聊,他知道许遵敢在大殿上提出,必然已有些眉目,只得再问询: “可还有人想谈及此事?” 欧阳永叔先前已经出列,他回应说: “我大宋才子,风度翩翩,辽人送上爱慕之心有何不可? 边境上偶尔也有两国人员通婚的情况,难道都以叛国论处?” 许遵说:“只是一般平民,谁会去讨论,对方可是辽国公主,难免不为自己国家谋划,而以苏子瞻的身份,肯定是能掌握到些国家机密的!” 韩稚圭猛然意识到,许遵再发难下去,一定会让作为副相的欧阳永叔出丑,他只得碰了一下对方。 欧阳永叔又一次反应过来,他是无条件信任韩稚圭,只得息事宁人的说: “许大人说的都是猜测之言,欧某不想再与你讨论,而且朝堂之上也不该说扑风捉影之事!” 许遵趁机读了一首苏子瞻送给辽国公主的词,其中“嫩脸羞娥”四个字,立马引导全场嘘声,就算是文学作品,如此形容也只能是夫妻和恋人之间。 欧阳永叔立马感叹:“这个徒弟继承了自己的'风采':不谙世事,不合时宜。 苏子瞻已不想去反驳,此刻他只一心在思考:到底是谁泄露的诗文。 这首给辽国公主的词,其实是返京途中才创造,连南陵温们都不知道,只在皇后派人索要自己作品时,才第一次示人。 苏子瞻不想通过拉皇后'下水',来说明这词其实和辽国公主无关,只是自己对美好感情的想象。 当然就算说了,台谏们再给他扣个外官结交后宫的罪名,也是得不偿失。 因此,苏子瞻只能就作品内容进行辩解,他说: “作品里面的动心,无关现实,就算我对辽国公主有一丝好感,也是人之常情!” 但这又相当于承认了对辽国公主有好感,这让百官们的吃瓜心态更强烈了! 南陵温已按耐不住,他明白,再这样辩下去,苏子瞻非得稀里糊涂的揽上一切罪名不可。 他不顾自己的身份,出列说: “陛下,臣虽然官阶底下,但总归是当事人。 现在许大人等于是把文学创造当成史料来找问题,这让苏通判如何辩解,况且边事上的尔虞我诈颇多,绝不可有照本宣科的心态!” 许遵说:“苏子瞻与辽国公主暗通曲款不假、讽刺时政也是本心、何来曲解和照本宣科一说!” 南陵温回应:“就结果而言,苏子瞻此行已经做的很好,况且以他的职位,本来不必掺合此事的,不计功尚可理解,如今还要反将一军,绝对会让天下人有识之士寒心的。” 许遵不以为然的说:“南校郎,你与苏子瞻多有相似,但对朝堂的风向更敏感。 如果现在把苏子瞻换成一个你不认识的人,此人平日里就大放厥词,公然藐视朝堂,还与敌国公主眉来眼去,不懂得保持距离,你真不会有疑虑吗?” 南陵温知道不能顺着对方思路走,他反驳道: “许大人此话道理偏了,我为何要把你的假设当真,朝臣诸事繁杂就不该去讨论无中生有的事。 我假设石敬瑭没有送掉燕云十八州,你现在愿意和我讨论派谁去征讨高丽句吗?” 许遵已气的说不出话,见状后,邓绾只能自己出面,在给皇帝请安后,他开口说: “坚持老祖宗的家法,是立国百年一直太平的根本,五代十国之乱的教训还历历在目。 尤其涉及到军机大事,整个事件必须按规定推进,乃是为国计!绝不能有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的情况!” 南陵温反驳说:“邓大人,我可要和你一样无理取闹了! 我想问现在经略辽国与西夏的政策,那一项是先由枢密院规定出来的? 士大夫皆知,其实都是由地方官员和边军们,根据长期的作战经验总结而出,难道我们能因果不分?” 邓绾不能反驳,只得跳转话题: “微臣以为暂时把苏子瞻禁足在家里,派可靠之人审问,便可以给各方一个交待!” 不等南陵温继续反对,王介甫这时站出,他说: “陛下三思,此事万万不可,苏子瞻是替国家办事,就算行为有所怪异,也不该受如此结果!” 韩稚圭和欧阳修也表示附议,贾昌朝提出了一个折中方案:将苏子瞻调到杭州继续任通判。 南陵温知道虽然苏子瞻的职位重要性有所下降,但因为苏杭是富饶且风景优美之地,实际上是一个肥差,可以理解为做做样子的贬官,相信算是一个任谁都能接受的结果。 如此情况下,朝廷的争论也总算平息了下来……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

CFF中文网【cffzw.com】第一时间更新《重生,想让北宋大统一》最新章节。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