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自己下一步的就是精义学习,他在纸上写道:西蒙学习法和穷举法。</p>
西蒙学习法是由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赫伯特·西蒙提出,此人是20世纪的通才,一生获得无数国际重量级奖项,这些奖项横跨经济学、政治学、管理学、心理学、计算机科学等不同领域。大多数科研工作者终其一生,最多只能获得某一个领域的至高荣誉,但是西蒙横跨多个领域,并且都做到了极致。</p>
当他被问到为什么能掌握这么多跨学科领域的知识并取得骄人成绩时,他只说:“我是沉迷单一事物的偏执狂。”</p>
范凌恒准备在学习四书五经时把自己变为偏执狂。</p>
西蒙学习法的核心原理就是把学习要像锤子一样凿透一门知识,只要真正肯下功夫,在6个月内就可以掌握任何一门学问。</p>
在学习实践过程中,学习法最关键的步骤就是拆分知识,拆分到这门知识的最小单元,无可拆分、比较容易学习为止。</p>
下一步就是持续学习6个月,各个击破每个被拆分的小部分,直至知识完全掌握。</p>
拆分是降低学习难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法,拆分将复杂问题拆分为简单问题,然后各个击破进行解决,这类似于军事学上的分散敌人,然后集中兵力进行各个击破。</p>
范凌恒准备把四书五经进行拆分学习,他在纸上写下孟教谕刚才给他讲述的《论语·为政》并开展拆分。</p>
《为政》:“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己!’”</p>
这里的“攻”字有两种解释,一是治,一是攻击;</p>
“异端”也有两种解释,一是异端邪说,一是事物的两端(指两面性);</p>
“已”字也有两种解释,一是实词“止”,终了之意,一是语气虚词。</p>
中文学习尤其是古文学习,麻烦就麻烦在这儿,古代的书籍,没有断句!没有标点符号!</p>
孔子就说了一句话,该怎么理解呢?</p>
由于几个字词的不同解释,相互搭配,使整句可以有几种不同的理解:</p>
一是“攻治异端邪说,这是祸害啊”;</p>
二是“攻击异端邪说,则祸害就会终止”;</p>
三是“攻治认为事物有两端的学说,则祸害就会终止”;</p>
四是“攻击认为事物有两端的学说,这是祸害啊!”</p>
以上的解释都符合孔子的思想,如果出题人拿这句话为题做八股文,就要考虑孔子说这句话时会以哪种口吻,因为八股文是不能超出四书五经的范围,而且讲究“代圣人立言”。</p>
也就是说,八股文说的话不是作者自己的话,而是作者代替圣人说的话,因此非常讲究“口气”,也就是要揣摩圣人的音容,以圣人的口气来把话说出来。</p>
这样一来,上面四种解释究竟哪一种符合孔子这句话的本意?</p>
范凌恒认为关键在于对“已”字意义的确定。</p>
通观《论语》,凡“也已”二字连称,均为语气词连用,如《学而》:“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可谓好学也已。”</p>
《雍也》:“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己。”</p>
《泰伯》:“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p>
只有一处似为例外,《阳货》:“公山弗扰以费叛,召,子欲往。子路不说,曰:‘末之也已,何必公山氏之之也?’”</p>
这里“末之也已”,似乎是说“没有地方去就算了”,“已”解释为“止”;但是“已”字作语气词解则为穷途末路之叹,亦通。</p>
如此看来,对上面的四种解释,只有第一、第四两种可以成立,而在这两种中,又以第一种为优,因为孔子对是否承认事物有两端的学说,还没有放到势不两立的地位,故不至于说出第四种那样严厉的话。</p>
这么一分析,如果在科举考试时遇到“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己!”这句话,他理解为“攻治异端邪说,这是祸害啊”,再去破题,就不可能跑偏。</p>
而且,不论什么题目,只要出自《论语》,最后有“己”这个字,范凌恒就不会因为“代圣人立言”不注意圣人的口气而失分。</p>
知识的累积犹如金字塔一般,最开始是最困难的阶段,但只要把基础打牢,文字和句子的释义只有这么多,学会一句,遇到三句类似的自然可以举一反三。</p>
在到达金字塔塔尖之前,文科的学习只会随着积累越来越简单。</p>
学问一道,最难的是达到塔尖之后,和朱熹、王阳明一样,已然学尽了前人所有的知识,世间已有的哲学已经满足不了他们,于是他们花费一生时间,创立新的学派。</p>
“但这些和我又有什么关系呢?我要的只有科举罢了。”伴随着哥哥入睡的鼾声,范凌恒放下笔,揉了揉有些发酸的眼睛,面前纸上的思维导图密密麻麻,犹如蜘蛛网一样铺满整张宣纸。</p>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
CFF中文网【cffzw.com】第一时间更新《人在嘉靖,金榜题名》最新章节。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