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朝堂上的口才辩论,我恐怕不及丞相大人。”赵祁毫不示弱地回应。 \"然若谈到军中实况和用兵,只怕丞相并未真正了解多少吧。赵祁于韩境带军期间,是否曾有过差错疏漏?虽然新举措未循旧例宽待降卒,但这正是安抚人心、壮大我军之力的关键。若仍照过往严苛处治,哗变之事又会怎样频繁?”蒙武毫不退让。 李斯以秦法制衡赵祁,蒙武则依赖强大的军队与韩境的稳定来扞卫赵祁。此事最终只能交给秦王裁决。 \"恳请吾王给予赵祁严厉惩戒。\" 李斯对秦王施礼道,不愿跟蒙武继续纠缠。 \"赵祁变法抚军之举实为大功。若我大秦日后效仿,众多投降的士卒也能心悦诚服。请求吾王恩准对其奖赏。\"蒙武同样对秦王表示敬意。 望着殿堂上交锋的两方,其余朝廷官员都沉默地看着,保持安静,他们很清楚今日的事情——李斯正在矛头直指赵祁。 \"吾王,上将军桓漪求见。\"赵高前来通报,表情恭谨。 \"桓漪?为何突然回宫?\"蒙武露出惊异神情。 大秦三名上将军:蒙武、王翦和桓漪。再加上位列稍次一些的大将军王龁,这四人才堪称大秦军中最为卓越者,守护着帝国的一角。 \"传唤桓漪进殿。\" 秦王声音威严。 随后,披甲佩剑的桓漪快速步入大殿,看到秦王后立刻躬身拜伏:\"微臣桓漪,向吾王参见。\" \"免礼。\" 秦王轻挥衣袖示意起身。 \"赢政轻挥一下手,随后转向桓漪说:'今天怎么会从蓝田大营返回来?'\" \"回答陛下。\" \"'这一年里,蒙武和王翦都在外征战,我留守在蓝田大营,这次恰逢我要回到咸阳向您述职汇报,因此前来求见。'\" \"'况且,赵祁现在确实在韩国守卫吗?'桓漪的笑容浮现在面庞。\" \"'怎么又提到赵祁了?'\"李斯和蒙武目光迅速聚焦在桓漪身上。 \"没错。\"赢政回应, '赵祁现在确实在韩国边境守卫。'\" \"'大王,赵祁实是个奇才,不仅勇敢又有智谋。虽然我在大营,但他的事迹我都知晓。他年轻有为,能力出众。'\" \"'此外,我听说他改变了处理降服士兵的办法,给予每个人宽恕并有机会成为我秦军的一部分。这是个非常高明的策略,既能收归民心,也为他们提供了重新做人的机会。'\" \"'我们秦国有两派对待降俘的做法,第一派是送往全国各地做工,损耗国力还常发生伤害;第二派是刑徒军,在战争中当炮灰,虽能保护主要将士,却带来后患。他们的忠诚无法保障,屡有哗变风险。'\" \"'然而,赵祁的做法则是仁待降者,视他们如同僚与战友,混编在我军中,战败可以免责。他不仅是真正的秦国战士,还能受锐士严密监视以防叛乱。这才是最优解,也最适合的对待降服者方式。'\" \"'桓将军,不得不说,你真独具慧眼。'蒙武听后不禁露出笑,颇为自豪。'赵祁可是来自我的雍城大营啊。'\" 李斯对桓漪赞许的态度报以冷笑。显然,他对桓漪过于张扬不满。' \"桓漪上将,你说的过头了,'李斯接口。'赵祁在韩国对投降士兵的处理,是背离了秦国律法,这是一个重大的罪责。今日正是我禀报此事,请求对赵祁严惩。'\" 蒙武被李斯的言语惹急了,立即反驳道:\"御史大人,你又何故曲解呢?赵祁是最年轻的元帅之一,更是屡建战功的将领,为秦灭韩有功。' \"在他的眼里,怎么就成罪过了?我身为武将,没有你这种文人的口才,能黑白颠倒,但赵祁改变处理方法,无疑是大功一件。对我们未来攻打各国、一统天下至关重要。'\" \"'今日,我为何匆匆进宫,正是要禀报赵祁的卓越功劳,未来的蓝田大军也将实施他处置降服者的策略。如若非要追究,桓漪绝不同意。'\" 桓漪愤怒地盯着李斯,显得极不高兴。 面对这种状况,桓漪毫不留情。 “桓将军此言甚是。” “赵将军对待降敌的策略极其精明,以攻心为本,震慑为辅助,这样的方略足以让俘虏全心归顺大秦,臣愿请陛下批准,让我秦国所有军队也效仿其做法。”他提议说。这样一来,将来就无需再惧怕那些俘虏的变故。 蒙武紧随其后,附和道。 “你你们”看着两人对赵祁的极力维护和为他求功的态度,李斯心中的火气噌噌上涌,却又因为愤怒而无言反驳。 在朝堂之上,李斯掌控刑律,令不少人不得不有所收敛,对他存敬畏之意。然而蒙武与桓漪乃两大上将军,对他们,李斯并无太多震慑。 于是,他对秦王施了个大礼,看似恭敬,实际充满怨气,“臣恳请陛下裁决。” 在他看来,这是个棘手的问题,巧妙地把问题推给了秦王。 秦王赢政斜睨了李斯一眼,眼神带着几分无奈的失落,但他并没有开口回应,反而转向一直沉默不语的大臣们。 “众卿对此看法如何?赵将军更改对韩降军处刑的措施,相邦及列位爱卿可有意见?”他威严问道。 王绾挺身而出,表态道:“我国的律令不容违背,但也必须适应形势而动。若能保大秦安宁,适度变通实为合理之举。” 他的话虽然冠冕堂皇,但在座之人听了都有些嗤之以鼻。作为朝廷老手,他的表态显然左右逢源。 “臣以为。”另一位大臣开始发言,“上将军、廷尉等人并未亲身在韩境见证,所闻皆虚;唯有冯去疾在韩执政,其上报的消息才能决定赵将军行动是否有益于国泰民安。至于廷尉和上将军的看法此刻还应保留意见。” 冯劫从怀里取出一封布帛奏折,恭敬地递交给秦王。 看到那封奏折,秦王赢政的脸上闪过复杂神色:平静中夹杂欣喜与认同。显然是这份呈文中的内容打动了他。 “好,很好。”他赞许地说,眼中笑意渐浓。“你说得对。” 阅毕奏疏后,赢政突然朗声大笑,心中颇感欣慰。“赵将军果然不负我大秦勇士之名,如此魄力,如此见解,实在令人赞叹。有他在我秦国,朕倍感荣幸。” 他转而看向群臣,笑容可掬,“众位臣工可知,这奏折上讲的是何事吗?冯去疾是不是在试图为赵将军辩护呢?” 听到这些,李斯心下越发不安,想起他情报中的一段过往。据说正是赵祁说服韩非背离初衷,加入秦朝,韩非,正是他最惧之人。 “相邦大人,烦请你宣读一下吧。”赢政笑着将手中奏疏递给王绾,暗示他读给大家听。 “遵旨。”王绾恭敬上前,接过那份卷宗。他目光一亮,旋即平复,高声朗念:“臣冯去疾禀陛下,与赵将军同僚一月以来,获益颇丰,如今韩国数万降兵” 这段奏报的内容令秦王大感欣慰,也使众臣瞠目。李斯更是揣测,这是否意味着赵将军将得到更多优待呢?而对于赵将军说服韩非的往事,他却感到一阵寒意 “这是一场潜在的危机,如果我们不对降兵处理得当,按以前秦国的办法处置,对我们自身也将是一种隐患,一旦爆发,秦国必将遭遇重大灾难。” “赵祁提出一种全新的应对降兵方式,以其威吓辅以情感疏导,让他们看见生存的希望,融入秦国的核心价值。” “我认为,这是一个绝佳的策略。” “尽管我未能亲临阳城亲眼见证赵祁感化降兵的过程,但从消息来看,赵祁尽管年轻,却愿意冒险为了秦国的强大和统一天下的机遇,承担责任,实施革新。” “他曾阐述,自中原大地形成以来,炎黄种族经历了从部落之争,到炎黄合并,再到14个主要邦国互相争霸的长久战乱,无数平民因战祸流离失所。我们的炎黄一族曾饱受战乱之苦,如今秦国在此时兴起,大王应运出现, 收服韩国是开启太平的关键步骤。” “秦国生于征战,然而只有通过战争来结束战争才能带来和平。” “作为炎黄的后代,我们本质上是同一家族,如果自相残杀,只会成为外族笑话的对象。普天之下,众多国家林立,但在大秦旗下,只认同胞,即使是来自敌对势力的降兵,只要真心投靠我们,秦国会视为兄弟般接纳。大秦的目标,便是要成为炎黄的领导者,保障天下免于战祸,这是我们炎黄子孙的心愿,更是全球各国炎黄子孙的心声。” “十年战争换百年安宁,这就是我们的渴望。” 大殿内听罢王绾宣读的内容,每位大臣都震惊地看着这位年轻将领的策略,他的言论触动了每个内心。 “说得好,”有人赞叹,“在这个万国争雄的时代,但我们始终是同一血脉的炎黄民族,最尊贵的一员。” 多年来,战火纷飞,多少同胞无辜丧命。现在大秦崛起,大王执政,用战制止战,使我们的家族再次统一,从此世界和平,不再有战乱和纷扰。” “未来的天下炎黄之地,必定由秦国主导;统御天下秦国的人,一定是大王。” “赵祁不仅在军事战略上独具一格,而且对治世之道深思熟虑。这样一个非凡的人物,能在秦国效力,是我们秦国之福……” 听到奏报中的赵祁对于降兵的话语,李斯既感到震骇,又有着难以名状的戒备之心。他已经把赵祁视为竞争对手。事实上,赵祁的这种态势令他安心,因为他知道这是一股不容小觑的力量。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
CFF中文网【cffzw.com】第一时间更新《大秦:吾为长公子》最新章节。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