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务府之事尘埃落定,吏部、工部需即刻运筹帷幄,厘定官职雅号与衙署吉壤,崇祯帝一语定鼎,不容分说。 言罢,龙袖轻挥,王承恩心领神会,速传宋应星觐见。 崇祯帝原以为科研之舟需待玉泉山基地竣工,人马齐备后方可扬帆远航,未料宋应星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献上了一份意外之喜。 须臾间,宋应星身着青衫,宛若文人墨客,手提一杆新铸鸟铳步入殿堂,满室重臣瞩目之下,恭谨行礼后静立一旁,娓娓道来: “陛下,此乃臣呕心沥血所制之‘迅烈神铳’,特来呈上,望陛下品鉴,看是否契合圣意。” 言辞间,他谨慎地将火铳置于一侧,不敢有丝毫怠慢。 自宋应星携神铳入殿,王承恩便如影随形,悄然立于崇祯之侧,目光不离火铳分毫,誓做陛下身前最坚实的盾牌。 落水之祸,让他心有余悸,自此之后,除却侍奉君侧,他几乎敛尽笑颜,对朝臣皆以冷面示人,仿佛周身环绕着寒冬之气。 \"陛下何故远立? 卿既为朝中栋梁,何妨近坐详谈。\" 崇祯帝笑语盈盈,尽显龙颜和煦。 李邦华闻旨,轻移尊臀,向外侧让出一席之地,对宋应星优雅作请,其身份虽列席议事,实则非内阁真身。 温体仁则暗自蹙眉,心中涟漪四起。 忆往昔,陛下独召宋应星,细查其履历,不过一介博杂之举人耳,入阁之事,颇显突兀,难以服众心。 然温公今已深谙明哲保身之道,事非己任,便作壁上观。 唯余好奇如火,欲窥宋应星究竟何能,得陛下如此青睐,莫非仅凭手中那铁龙般沉甸甸的火铳? 宋应星领旨谢恩后,步履谨慎,依于李邦华之侧落座。王承恩步履轻盈,宛若春风送暖,手捧火铳至崇祯帝前。 帝亲执此器,掂量间,只见枪身铁骨铮铮,约重十钧。 \"臣于火铳之尾,巧设药室与燧石机关。 火药盈室,士卒只需瞄准敌阵,轻扣扳机,龙头一跃,燧石相击,星火燎原于药室,火药轰鸣,推力磅礴,弹丸如龙出海,所向披靡。\" 宋应星言简意赅,妙喻连珠,将其杰作娓娓道来,令人叹为观止。 言简意赅间,创意却如石破天惊,遂发式火铳的诞生,一扫火绳点火之惧风雨阴霾,更令射击之效,突飞猛进,蔚为壮观。 崇祯帝面含深邃,未急于嘉许,火器之重,关乎社稷安危,岂可轻率? 待闻火药通条齐备,方展颜起身,朗声道: “殿内时光悠长,诸位卿家,随朕共鉴此新火器之威!” 言罢,兴冲冲执火铳,引路而出。 时至秋高气爽,殿外碧空如洗,崇祯帝令立巨木为靶,宋应星则细心翼翼,亲操火药铅丸之事,如履薄冰。 装填既毕,火铳传至王承恩之手,其欲代劳以避火器之险,却遭崇祯帝一记威严白眼,遂拱手让回。 崇祯帝亲执火铳,立于靶前十步之遥,英姿飒爽。 “火铳轰鸣,陛下需谨慎……”宋应星关切之声未落,只见火铳枪口黑烟骤起,随后雷鸣般巨响震撼天地,犹如龙吟虎啸,划破长空。 崇祯帝手中火铳轰鸣,震颤直抵心魄,肩胛微颤却浑然未觉,龙袍加身,疾步如飞至靶前。 但见檀香木板,铅丸深嵌,半寸有余,其力之猛,可见一斑。 崇祯轻抚木板,转而对王承恩笑询: “此靶所用何木,竟能受此一击而不折?” 王承恩躬身答曰: “禀陛下,此乃檀木之精,质地刚硬,火铳之力尚能透此半寸,寻常铠甲,恐难挡其锋。” 崇祯又问:“此铳射程几何?” 宋应星恭敬上前,言简意赅: “陛下,其射程与火绳枪相仿,约莫自六十步至百步之间,然距远则准度难保,威力亦减。” 明朝尺步,约合米五,六十步之遥,几近百米之距。 火铳射程之估,或有出入,皆因火药装填,尚未定式,全凭将士手感与经验,巧妙拿捏。 崇祯闻言,龙颜大悦,赞曰: “妙哉!先生之才,实乃国之瑰宝,当重重有赏!” 言罢,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此番成就,乃他异世之旅中火器技艺之飞跃性突破,犹如星辰初现,照亮前行之路。 “能为圣上分忧,微臣心已足矣。 况且,此遂发火铳之诞,非臣独力可成,实乃毕大人红夷火铳图纸之赐,若无此宝,臣恐仍陷迷宫,难觅捷径。” 宋应星对工部尚书毕懋康深施一礼,言辞间尽显谦逊与感激。 二者虽未谋面于前,然心灵相通已久,犹若故人重逢。 毕懋康之所以能执掌工部,实乃宋应星慧眼识珠,力荐之功。 更兼二人志趣相投,犹如伯牙子期,毕尚书于繁忙政务之余,常至宋府品茗论器,情深意笃,已成莫逆之交。 “呵呵,毕卿之《军器图说》,进展如何?” 崇祯帝含笑而问,目光轻扫毕懋康。 此言一出,毕懋康不禁心头一震,犹如惊雷过耳。 “禀……禀陛下,《军器图说》已近半成,尚需时日雕琢。” 他语带颤音,显然未料此事已为圣上所知,心中惊涛骇浪。 毕懋康暗自思忖,此书撰写隐秘至极,朝中无人知晓,唯对宋应星和盘托出。 此刻,他不禁侧目望向宋应星,眼神中既有疑惑也有释然,似在探寻是否老友泄露天机。 宋应星闻言,淡然一笑,轻摆首间,《天工开物》未及面世,已惊动崇祯龙颜,彼时他也是惊诧不已。 “善哉善哉,大明得二子,强军之梦可期!” 崇祯龙颜大悦,对侍立一侧的王承恩轻语,随即赐宋应星与毕懋康蟒袍各一袭,珍宝盈箱,以示嘉勉。 二人受宠若惊,跪拜谢恩,旁侧温体仁等辈,眼露艳羡之余,窃议赏赐之丰,似有逾制。 唯洪承畴神色自若,他曾在陕西执掌兵戈,深知遂发火铳之威,能挡风雨,增几分战场胜算,自是满心欢喜。 崇祯帝不以为然,心中暗忖: 内库充盈,皆锦衣卫抄家所获,珠宝如山。火器既成,若能减损将士性命,便是无上功德。 兴犹未尽,更命宋应星现场演示装弹射击,引得众人瞩目。 演示毕,崇祯帝环视众臣,语重心长: “诸卿谨记,火器乃大明立国之本,然其研造之路,道阻且长。 遂发枪者,仅冰山一角耳,未来尚需我等共同努力,方能铸就辉煌。” 言罢,语意深远,引人深思。 陛下明鉴,遂发火铳之制,工部当仁不让,量产之前,务求工艺之秘,匠人皆需精挑细选,若有泄密之徒,定当严惩不贷,以儆效尤。 环顾四海,科研之术,各国门户未固,西方之人,假道传教,实则窥视火器之秘,企图渔利。 反观我大明,技术之交流,素来坦荡,铜铁铸炮之术,不慎外流,成西方之利。 然遂发枪于彼虽非稀世珍宝,陛下之虑,实乃高瞻远瞩。 毕卿深知圣意深沉,虽有微词,亦不敢稍有懈怠。 遂发火铳虽优于火绳,然其威力尚存不足。 陛下随即又启新思,欲令宋卿再攀科技之巅,试验新创之器。 此番对话,如春风化雨,既显帝王之英明,又彰科技之不息。 毕、宋二卿,皆感皇恩浩荡,誓将竭尽所能,不负圣望。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
CFF中文网【cffzw.com】第一时间更新《朕,崇祯挽救大明》最新章节。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