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葵当然是明白人,否则也不可能稳当地坐在刑部尚书位置上这么久。~~~~
天子要修孔庙,这是一个很明确地分化士大夫的信号,大宋如今儒家之中,真德秀魏了翁一支的新儒家势力日渐壮大,传统的理学虽然势微,但声势仍众,而中原地区的关学这几年借着报纸,又有复兴的趋势。再加上各种各样的小学派,儒学正进入一个众说纷芸的时代,虽然都顶着孔子门徒的牌子,实际上却接近于百家争鸣时期,各种各样的思潮可谓此起彼伏,任何一件事情,都可能引儒林的大争执。
象赵景云的那篇文章,便引了儒林巨大的风潮,只不过在这个问题上,代表士大夫们出声的儒林非常团结。可赵与莒抛出修孔庙的诱饵来,对于儒林来说是一个事关道统的重大问题。孔庙自然是要修的,但如何个修法却各家都有争议,更何况赵与莒明确地说了,这笔钱要么修孔庙,要么用来建立善款补贴全国儒生这可不是一文两文,要算起来,全国儒生每年都可以拿到一贯左右的补贴,对于其中一些寒门来说,是相当有吸引力的。
特别是在看到别人都财致富,唯有他们这些皓穷经者整天念叨食无肉出无车的情形之下
于是乎,朝野内外的士子都开始争论,天子拿出来扶持儒学的钱究竟该怎么一个花用法。他们讨论得是如此热烈。就连皇宫里地赵与莒,也听到了不少趣闻。
竟然一天之内在酒楼里出现了十次儒生互殴,三伙人跑到孔庙去哭,著作与声名影响来划分。
让余天赐高兴的是,在常选之外,礼部又多了一项极重要的职司,而且吏部干涉不得,这意味着礼部不再是那可有可无的辅助者,权力将大大扩张。可让他紧张的是,此事影响太大,若是做得不好,只怕要得罪全天下的读书人。让他惊恐的是,这一被天子称为阶衔品评的制度一出,儒林自此多事矣。
名利二字,是大多数读书人追求的,这阶衔品评既涉及到名又涉及到利,不怕他们不为之而相互争执不休,特别是原本就有派别地。更会因此争议不断。若是弄得不好,更可能蔓延到朝堂之上,引党争。
故此,在最初的复杂心情平静下来之后,余天赐便小心地道:官家,此事会不会引党争
凡在朝堂之上任职者。都不得参与阶衔品评。有阶衔者若为官,便视自动放弃其阶衔。赵与莒知道这是不可避免的事情。但这种儒家内部的争执,他还可以尽可能地将之按住在学术争论的范畴之内。
虽然这有些自欺其人,可赵与莒深信,只要自己这个强势君主在位,儒学的党争便不可能在政治上造成太大伤害,而他之后若是在他死前还未能建立起一套有效地约束各方行为和分配各方利益地制度。那么他这次穿越便只能算是失败了。
知道天子决心已定,余天赐便只有应承下来。这几天到他家来递条子送拜贴的人许多,可这消息传出之后。只怕他要考虑一下搬家地事宜了。
儒林并不知道即将生的事情,这就象当初李世民采用科举制度而将天下英雄收入囊中一样。赵与莒的阶衔品评制也让天下读书人过剩的精力消耗在无休止的学术争议中。这样做的一个副产品是儒学地空前繁荣,在接下来的几年当中。各种专门面向儒生地杂志报纸如雨后春笋,儒家典籍纷纷被重新阐述。
秋爽放下报纸,大宋日报上刊载的正是阶衔品评制将要推行地消息,他也是聪明人,加上又对赵与莒极为了解,自然看出这背后的玄虚。虽然还不全,却也知道这意味着什么。
官家这一举当真厉害,从今往后,儒生便再难同一了。当初儒生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只怕未曾想到过会有儒生内部争得血雨腥风之日
列车出隆隆地声响,让习惯了安静生活的秋爽有些不适应。他轻轻拍了拍自己地额头,起身为自己倒了一杯水,或许因为职业的缘故,他没有选择那种温水,而是选择了滚烫的开水。
当他回到自己位置上时,觉自己对面原来空着的座位这时已经坐下了人。那是个倭人,服饰与宋人不同,据说是保留有大唐风范。不过这些年来,因为与大宋交流日深的缘故,倭人当中也有相当部分改着宋人服饰。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
CFF中文网【cffzw.com】第一时间更新《大宋金手指》最新章节。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